快速援助部隊、過渡軍事委員會為了掩蓋罪行,全面中斷國內網路連線。
不過前提是我煮飯,他洗碗,大家各有分工。」 「當時我感覺這句話講得很重,但後來我發現,面對孩子,我們往往在無形中產生盲點。
成功並非偶然,對於工作,沈春華向來全力以赴。有一個優秀的媽媽,對孩子而言,反而可能成為一種壓力。「若不去適應變化,沒有一個比較開放的心胸,放下那些過去擁有的榮光,其實你會很不開心。她強調學習的重要,保持腦中的天線打開,一直吸收新事物,心才會踏實。以下是沈春華的分享摘要: 提起「沈春華」這個名字,大多數人或許會想起那個在主台上的專業播報形象:從事電視工作超過30年,生涯共拿下13座金鐘獎,更擔任晚間新聞主播長達22年,見證台灣許多重大新聞現場。
早年擔任兒童節目、益智節目等不同類型的主持人,短短5年就獲得6座金鐘獎,卻在當時選擇遠赴美國留學進修。」很多事,不試不知道。人們還是可以用其他方式進行抗議:「和你lunch」、「和你唱」⋯⋯所以運動還存在,甚至轉化成去搞黃色經濟圈。
從佔領華爾街來,一直有很多關於「沒有領導者」的討論,但我覺得很多文獻都在誇大。事後來看,反送中的出現跟雨傘或太陽花一樣,是政府的失算,不是反對者多強大。雨傘的時候,佔中運動講那麼久,回響很低,催淚彈一丟,大家就自發出來了。政府只能打消耗戰,想說要抓一萬人,但低估後面還有更多人。
政府一直到很後期才知道,這運動沒領導者,所以針對少數檯面上的人沒有用。我覺得政府只是想要治標,治標就是止暴,讓街頭恢復平靜。
這就像執政黨大敗,反對黨拿百分之85的席次,但它們連個回應都沒有,所以運動停不下來。另外是,雨傘一直在爭議領導跟大台的問題,這次變成是無大台。如果特區政府有意願回應民意,就是區選之後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,這是八成香港人都同意的,政府就不要阿,只成立什麼檢討委員會,有沒有調查權都不知道,等於完全沒有回應。一系列這種事情,激發民眾的怒。
從事後來想,特區政府有點仗勢欺人,過去好幾個都通過了嘛,以為可以不顧民意硬推,但是對很多香港人來說是直接的威脅。沒有大台的運動反而韌性變得這麼強,政府抓了超過七千人,還有被失蹤、被自殺的,付出的代價那麼大,可是這個運動是停不下來的,這個強韌的反抗意志值得觀察。Photo credit: AP/ 達志影像 運動停不下來的原因,一方面是無大台、無領導者,非常分散。2016年之後,香港政府一系列打壓:推一地兩檢、推國歌法、DQ議員、修改議事條例⋯⋯你會發現政府一直在緊縮控制,結果一個送中條例促成了反送中。
這都比23條還嚴重,因為23條就算立法通過,還是在香港法院處理,所以這個急迫感真的很大。從運動方這邊來看,因為沒有大台,所以每個人都是大台。
從警察的角度來看一定要攻進校園,但攻打校園的國際觀感非常糟,然後警察催淚彈亂丟。政府回應太慢,還用了很笨的方式要「止暴制亂」,但遇到新型態的抗爭,好幾次找人去打那些領導者、議員、抓黃之鋒這些人,都沒有用。
當抗議者把焦點轉移到其他面向,政府就比較難去鎮壓它。我覺得這個修訂沒有必要,你看傘後的秋後算帳,這些領袖都被抓去關了,共產黨還不滿足,還要把人抓去中國受審,對香港人的直接威脅太大。這幾個月來,我覺得運動者犯的錯比較少,反而政府這端一天到晚在犯錯。是攻打中大這件事,導致美國參院通過人權民主法案。所以研究社會運動一直會面臨到的是,它是不可預期的。從2019年6月起,香港「反送中/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」延燒至今,除了激起不少對於一國兩制和中國因素的討論外,也凸顯了台灣、香港、中國乃至國際的政治角力過程。
這些未預期結果,林鄭月娥沒想到,習近平沒想到,香港的反對派可能也沒想到反彈會那麼大。「送中」的威脅感,迫使大批港人再次上街 問:傘運過後,香港的社會運動陷入低潮期,政府打壓不斷,為什麼反送中能如此勃發? 答:反送中跟雨傘不太一樣,雨傘比較像是去爭取現在沒有的東西,爭取符合國際標準的特首選舉。
「止暴制亂」、「不回應」和「無大台」讓運動延續 問:如果從6月9號的百萬大遊行算起,反送中運動已歷時超過七個月,為何它能持續至今? 答:從6月9號一百萬人佔街頭,一連串的警暴,到9月4號才說撤回送中條例,這三個月以來已經發生太多事,像721(元朗襲擊事件)、831(太子站襲擊事件)。它也用了很強大的武力、高強度的濫捕,問題是它止不下來,還造成很多很多反效果。
我覺得反送中也是一樣。(以下以問答方式呈現) 政府的失算,促成星火燎原的「未預期結果」 問(關鍵評論網):反送中運動裡,有哪些翻轉你原先想法的事件、現象或發展? 答(何明修):翻轉了太多地方。
但反送中沒有領導者,幾個運動的決定反而是對的,該溫和就溫和,該升高衝突就升高衝突我覺得這個修訂沒有必要,你看傘後的秋後算帳,這些領袖都被抓去關了,共產黨還不滿足,還要把人抓去中國受審,對香港人的直接威脅太大。它也用了很強大的武力、高強度的濫捕,問題是它止不下來,還造成很多很多反效果。2016年之後,香港政府一系列打壓:推一地兩檢、推國歌法、DQ議員、修改議事條例⋯⋯你會發現政府一直在緊縮控制,結果一個送中條例促成了反送中。
政府回應太慢,還用了很笨的方式要「止暴制亂」,但遇到新型態的抗爭,好幾次找人去打那些領導者、議員、抓黃之鋒這些人,都沒有用。從警察的角度來看一定要攻進校園,但攻打校園的國際觀感非常糟,然後警察催淚彈亂丟。
從佔領華爾街來,一直有很多關於「沒有領導者」的討論,但我覺得很多文獻都在誇大。這就像執政黨大敗,反對黨拿百分之85的席次,但它們連個回應都沒有,所以運動停不下來。
是攻打中大這件事,導致美國參院通過人權民主法案。這不是個民主的體制,所以政府的決策只能聽上層的,就是北京要它做什麼就做什麼,那會不了解民眾在想什麼,做的決策就會違背民眾的想法。
人們還是可以用其他方式進行抗議:「和你lunch」、「和你唱」⋯⋯所以運動還存在,甚至轉化成去搞黃色經濟圈。我覺得政府只是想要治標,治標就是止暴,讓街頭恢復平靜。我個人基本上認為,反送中已經贏了,只是運動停不下來有它的原因。這都比23條還嚴重,因為23條就算立法通過,還是在香港法院處理,所以這個急迫感真的很大。
長期研究社會運動的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何明修,將分析雨傘運動和太陽花運動的《Challenging Beijings Mandate of Heaven》(暫譯「挑戰北京的天命」),改寫增修成《為什麼要佔領街頭?從太陽花、雨傘,到反送中運動》,試圖以社運研究者的角度,說明太陽花運動和雨傘運動為何與如何發生,並嘗試破解關於這幾場「翻轉歷史的抗爭」的六大謎團。這幾個月來,我覺得運動者犯的錯比較少,反而政府這端一天到晚在犯錯。
(以下以問答方式呈現) 政府的失算,促成星火燎原的「未預期結果」 問(關鍵評論網):反送中運動裡,有哪些翻轉你原先想法的事件、現象或發展? 答(何明修):翻轉了太多地方。Photo credit: AP/ 達志影像 運動停不下來的原因,一方面是無大台、無領導者,非常分散。
這些未預期結果,林鄭月娥沒想到,習近平沒想到,香港的反對派可能也沒想到反彈會那麼大。如果特區政府有意願回應民意,就是區選之後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,這是八成香港人都同意的,政府就不要阿,只成立什麼檢討委員會,有沒有調查權都不知道,等於完全沒有回應。

相关文章
发表评论
评论列表